“普通”,是余子文一直以來給自己的定位。一個普通人,入了一個普通的行業,干著一份普通的工作,做了一些普通的公益。在他看來最普通不過的這些事,生動詮釋了中華美德,體現了敬業、誠信、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友愛、互助、進步的志愿者精神。
1980年12月,16歲的余子文剛剛初中畢業,因家中貧困輟學,參加招工來到湖北煤炭地質局一八二隊,瘦弱的他成為一名小小的鉆探工人。隨著系統內大中專院校的興起,熱愛學習的他順利考取職工中專學習工程地質。進入90年代,隨著國家投資體制的改革,單位大批人員下崗。而此時畢業即失業的余子文,也被迫開始了創業之路。賣衣服、販西瓜,這個學工程地質的小伙子,感受著舉步維艱的日子,但無論做什么,他始終沒有放松對專業知識的學習,最終通過了業內最難考的全國注冊巖土工程師考試,成為行業專家,也成為一名項目經理。
誠信為本,金字招牌立市場
“只要項目需要人,一個電話他們都會來,從不討價還價。”余子文很驕傲自己的“能量”。“我們都愿跟著余總干,因為知道他絕不會‘水’我們。”項目員工對這位“老板”更是充滿信任。
“能量”不是憑空而來。長期和他合作的機長李少雄介紹,只要是余子文的項目,鉆機一進場就發5000元進場費,以后每隔10天支付5000元,項目完工后一個月內付清所有工程款”。只要合同簽訂,他一定保質保量按時完成項目施工任務,即使中間有許多客觀原因造成工期延期,他也從不找借口,主動承攬責任。近兩年,由于市場競爭激烈,加上整個建筑行業資金狀況不太好,余子文個人的資金壓力非常大,一個項目干下來,甲方錢沒到位,他寧可自己背貸款,也要把員工的工資發到位,并且按預算先期支付職工紅利,這也是為什么大家都愿跟著他干的原因。
在“潛規則”盛行的工程市場,偷工減料并不鮮見,但余子文的項目卻有“另類”的做法。為了進一步保證勘察結果的精準,在有的項目中,他要求鉆機在設計要求的基礎上再多鉆進1-2米,多出的米數自掏腰包。“干這么多年,我們見過不少偷工少打米數的,多打的,還是第一次見。”鉆探工人們說。
“工程質量是百年大計,也是項目之本,是做工程最重要的。另外我的項目團隊里,絕不允許弄虛作假,一經發現馬上辭掉,再不啟用。” 余子文堅定地說。
一位甲方業主感慨:“在工程市場,他這樣誠信做事和做人的太少太少,我們不找他找誰。”
誠信,是余子文進入市場為自己立下的基本要求。創業以來,他先后完成大大小小1000余項工程,沒有發生一起安全、質量事故和經濟糾紛,誠實守信、踏實可靠成為他在市場最堅實的金字招牌。
善謀共富,授人以漁當人梯
共同富裕,是余子文的人生價值追求。通過艱難打拼取得一定成績后,他便用“授人以漁”的方式幫助他人。
下過崗的他,充分體會這個群體的艱難。他主動聯系單位的下崗職工到項目部去做事,讓他們有一份穩定的生活來源;除此外,對有意購買鉆機而缺乏啟動資金的,他采取股份合作的方式,先期墊資購置鉆機后雙方各占50%股份,等鉆機獲得收益后再逐漸償還。由于沒有債務的壓力,大家入股的積極性很高。
“不是讓他們來打工,而是成為共同的合伙人,共同致富。”余子文說。
“沒有余總,就沒有我現在的生活”。下崗職工陳華榮有兩個孩子,愛人沒有工作,生活舉步維艱。余子文為他墊付5萬元入股資金購置了鉆機,盈利后再還款,現在陳華榮的年收入突破15萬元;童愛平也感觸頗深,待崗多年身患糖尿病,生活十分困難的他在余子文的幫助下,現在每年收入穩定在10萬元以上,家庭生活逐漸改善,還買了新房……,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。
在他的言傳身教下,下崗員工不但實現脫貧,還掌握了一技之長,陶國權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。中專畢業的他畢業后適逢地勘行業處于低迷期,涉足工程地質領域后也一直打零工,技術上沒有人帶,提交一份像樣的技術報告都非常困難。余子文手把手帶他,從野外編錄開始,到熟悉設計圖紙,了解場地環境,認真編寫施工方案,合理使用勘察手段,真實準確做好各項實驗數據及巖土分層和不良地質現象的記錄,認真分析每一個數據,不到兩年時間,陶國權就具備了獨立承擔單個項目技術負責的能力。
“只要肯學肯做,沒有成長不起來的”余子文說。在他的項目部,最多時吸納下崗職工40余名。“一人強不是強,團結起來是頭狼”。在他的言傳身教下,這些下崗職工不但實現了再就業,還在余子文的團隊里一步一步成長為獨擋一面的現場管理、技術質量管理的能手,更形成了做人講誠信、做事講規矩的價值取向。
愛心助學,凡人善舉寫大愛
余子文所在單位下崗職工較多,他目睹了周圍一些學習優秀的孩子因家庭困難而輟學,在心中萌生了幫助他們圓求學夢的愿望。隨著事業逐漸步入正軌,他的愿望更加迫切。 2013年,在經濟并不寬裕的情況下,余子文拿出100萬元開始助學之路。
張國民是一名普通鉆工,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病離開了人世,家庭也陷入極度貧困,正在讀書的兩個孩子面臨輟學。余子文及時伸出援助之手,每年負擔兩個孩子共8000元的學費,現在一個孩子考上了重點大學碩士研究生;周進軍兄妹兩人成績很優秀,但家庭經濟的窘迫讓他們無奈選擇上高職高專,希望早日踏入社會為家庭分憂,是余子文的慷慨資助讓他們對未來再次充滿希望,4年一共3.2萬元不僅幫助他們順利完成了學業,周進軍還憑著勤奮考上了重點大學……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。看到這些孩子有的從輟學邊緣考上名校,有的考上了公務員,有的走上社會自立自強成為有用之才,其中一些孩子工作后,表示也要參加捐資助學,余子文感到非常欣慰,萌生了建立助學基金的想法。
2016年,在經營急需轉型的情況下,認為教育不能等的余子文咬牙出資200萬元,注冊成立了“黃石市利文助學基金會”,持續用于獎勵、資助品學兼優、家庭困難的學生,資助范圍也從單位擴展到他的老家湖北蘄春縣、黃石市……。
“不求回報,最希望他們健康和快樂,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”。余子文說:“今后退休了,想專門從事基金會的運作。這項事業有意義,能夠幫助困難的人,他們快樂,我也快樂!”助學6年來,余子文已資助寒門學子 145人,累計發放助學金57萬元。
2017年,余子文榮獲“湖北五一勞動獎章”,2018年光榮當選為中國工會第年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,2019年獲“黃石楷模(好人)”榮譽稱號。
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主辦    技術支持:荊楚網
投稿郵箱:[email protected]    鄂ICP備18025215號